电视节目制作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
1.专业名称:电视节目制作
2.专业代码:670309
3.专门化方向: 摄影摄像技术方向(670302)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1.入学要求:应届初中毕业生
2.基本学制:五年一贯制
3.办学层次:普通专科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具备扎实的电视节目摄制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各级各类媒体、企事业单位及新兴文化产业公司的摄影摄像、后期编辑、节目包装和编导策划等岗位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面向
1.主要就业岗位:摄影、摄像、后期编辑、节目包装与合成等。
2.其他就业岗位:编导与策划、音频制作、电视照明、电教技术等。
(二)职业资格
1.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的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国家一级B)、国家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中级)、Adobe认证产品专家(ACPE)系列:Photoshop、Premiere和After effects。
2、鼓励学生取得国家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
(三)继续学习专业
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和新闻学等本科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综合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具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创业、创新精神。
2. 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为全面的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文化基础知识和较为宽泛的文化素养。
3.专业素质:要求具备以下主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
知识素质:
(1)掌握广播影视及各类型节目的相关专业知识;
(2)了解画面构图、色彩构成、影视照明、音响音效等专业知识;
(3)掌握画面剪辑及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各类电视节目前后期制作的基本工作流程;
(5)了解各类电视节目文案创作的基本知识;
(6)了解非线性编辑系统构成与基本配置;
(7)了解各类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配置;
(8)熟悉主要的电视制作设备的性能规格与技术指标;
(9)掌握数字合成技术的基本知识;
(10)熟悉音频制作系统的配置和主要设备的性能特点;
(11)了解国内外最新节目、栏目发展趋势;
(12)了解本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
(13)了解一定的创业知识。
技能素质:
(1)具备较强的构图能力,能熟练使用主流型号相机和灯具完成各类题材图片的拍摄工作;
(2)具备较强的平面软件操作能力,能熟练完成图片的后期加工制作工作;
(3)具备较强的摄像能力,能熟练使用主流型号的广播级摄像设备,完成新闻、专题、综艺、婚礼等不同题材的电视节目的摄像工作;
(4)具有良好的编导意识,能胜任不同类型节目的后期编辑工作;
(5)具有较强的文案写作及分镜头创作能力,能撰写各类电视节目文案与分镜头台本;
(6)具备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类不同设备性能特点,能配合开展系统组建与维护调试工作;
(7)具备一定的音频制作能力;
(8)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熟悉一般商业活动和演艺活动的运作流程,能配合开展活动策划、活动推广、企划工作;
(9)具备较熟练的AE、3D等后期特效合成软件的操作能力,能进行影片的数字合成和栏目包装工作等。
4.身心素质: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 职业能力
六、 教学时间分配表
七、教学时间安排表 (略)
八、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专业平台课程
2 .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 1 ) 摄影摄像技术专门化方向
(2) 数字媒体艺术 专门化方向
九、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教学团队要求
1.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之比不超过1:30。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与本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或工程师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持过校级以上课题研究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有市级以上教研或科研成果;骨干教师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专业课程的能力,能够指导新教师完成上岗实习工作;每年1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进修。
3.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10%-30%。
(二)专任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具有数字媒体艺术、摄影、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新闻学或电视节目制作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3.具备继续学习能力,青年教师应经过教师岗前培训,并在三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 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4.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项目教学实施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和应用能力。
(三)专业兼职教师任职资格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责任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2.在广播电视传媒领域从事多年专业工作的摄影、摄像师、编辑、记者、工程师等,或在本专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
3.具有一定的专业教学经历和教学水平。
4.有保证完成兼课任务所必需的时间。
十、实训(实验)条件
根据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有线性编辑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等实训室,主要实施设备见下表(按每班40人计算):
十一、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
2.《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
(二)课时及学分分配
1.本专业教学总学时为5221课时。
(1)公共基础课程为1815课时;
(2)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480学时)2616课时;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例约为4:6(4.1:5.9);
(3)任选课为670学时(含社会实践9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2.8%;
(4)军训、毕业设计等其他类教育活动共计120学时。
2.本方案总学分:281学分;原则上理论教学16—18学时计算1学分,实践教学1周计算2学分,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企业顶岗实习1周计算1.5学分。
(三)公共基础课程开设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与文化课,共 108学分。
2.德育课包括必修课5门,限修课2门。必修课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分别在第1~6学期,创业与就业教育在第8学期开设。限修课为四(心理健康、环保教育、创意与就业指导、职业健康与安全、)选2,开设时间为第1、2、8 学期。
3.文化课包括必修课6门。限选课为历史、世界文化史、地理、经济地理等,可选2门。开设时间为第1~2学期。
(四)专业技能课程开设
1.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共 148 学分。实训周每周计2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摄影摄像技术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课程。
3.顶岗实习: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中的实践可以使学生较早地接触行业,加深对专业了解,增强专业意识和从业观念,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除了每学期在校内参加实训外,还须利用寒暑假时间在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1)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是职业学校学生步入行业的开始,一般安排在第10学期。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由实习单位与学校根据所在岗位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共同制订,教学活动主要由实习单位组织实施,学校参与教学管理和评价。学校应针对实习单位用人需要,组织学生定期返校,安排集中辅导和汇报交流,并要求学生选择自学或其他方式继续学习。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教师和行业内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作品的设计制作。实习结束时学校安排毕业答辩或汇报演讲。
(2)实习形式及管理:通过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等方式确定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协议。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检查指导、师生定期联系(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学生定期汇报(每两周一次)、学生实习记载(按月记载)等方式,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定期回校汇报交流,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将学生实习过程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结合起来,对学生实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4.积极推行双(多)证书管理制度,将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机结合,学生在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经培训并通过社会化考核取得与提升职业能力相关的其他技术等级证书。
(五)任意选修课开设
1.任选课程包括人文类、专业拓展类和社会实践课程,共21学分。任选课程设置侧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提升和专业岗位的拓展。
2.人文类课程共8学分:分别在1、2、3、5学期开设。包括中外文学赏析类课程、音体美艺术赏析类课程、电子商务类课程、书法绘画表演类课程、法律类课程等。
3.专业拓展类课程共10学分,分别在第4、5、6、7、8学期开设。包括广播电视媒体概论类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新闻理论课程、网络新媒体类课程、媒介运营与管理类课程等。
4.社会实践课程:安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一周,1学分。共计3周,3学分。
在选修课程开设中,应和学生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创设条件和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提供支撑。
(六)其他教育活动
其他类教育活动包括军训、入学教育、毕业设计等,每周计1学分,共4学分。
1. 军训与入学教育:为期2周,2学分。
2. 毕业设计:第10学期安排2周,共2学分。学生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关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采用毕业论文、专题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摄影摄像或影视作品等形式。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指导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
(七)其他
在执行本方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专业平台课和专业实训项目课程的课程设置原则上不得调整。
1.专业名称:电视节目制作
2.专业代码:670309
3.专门化方向: 摄影摄像技术方向(670302)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1.入学要求:应届初中毕业生
2.基本学制:五年一贯制
3.办学层次:普通专科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具备扎实的电视节目摄制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各级各类媒体、企事业单位及新兴文化产业公司的摄影摄像、后期编辑、节目包装和编导策划等岗位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面向
1.主要就业岗位:摄影、摄像、后期编辑、节目包装与合成等。
2.其他就业岗位:编导与策划、音频制作、电视照明、电教技术等。
(二)职业资格
1.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的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国家一级B)、国家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中级)、Adobe认证产品专家(ACPE)系列:Photoshop、Premiere和After effects。
2、鼓励学生取得国家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
(三)继续学习专业
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和新闻学等本科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综合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具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创业、创新精神。
2. 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为全面的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文化基础知识和较为宽泛的文化素养。
3.专业素质:要求具备以下主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
知识素质:
(1)掌握广播影视及各类型节目的相关专业知识;
(2)了解画面构图、色彩构成、影视照明、音响音效等专业知识;
(3)掌握画面剪辑及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各类电视节目前后期制作的基本工作流程;
(5)了解各类电视节目文案创作的基本知识;
(6)了解非线性编辑系统构成与基本配置;
(7)了解各类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配置;
(8)熟悉主要的电视制作设备的性能规格与技术指标;
(9)掌握数字合成技术的基本知识;
(10)熟悉音频制作系统的配置和主要设备的性能特点;
(11)了解国内外最新节目、栏目发展趋势;
(12)了解本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
(13)了解一定的创业知识。
技能素质:
(1)具备较强的构图能力,能熟练使用主流型号相机和灯具完成各类题材图片的拍摄工作;
(2)具备较强的平面软件操作能力,能熟练完成图片的后期加工制作工作;
(3)具备较强的摄像能力,能熟练使用主流型号的广播级摄像设备,完成新闻、专题、综艺、婚礼等不同题材的电视节目的摄像工作;
(4)具有良好的编导意识,能胜任不同类型节目的后期编辑工作;
(5)具有较强的文案写作及分镜头创作能力,能撰写各类电视节目文案与分镜头台本;
(6)具备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类不同设备性能特点,能配合开展系统组建与维护调试工作;
(7)具备一定的音频制作能力;
(8)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熟悉一般商业活动和演艺活动的运作流程,能配合开展活动策划、活动推广、企划工作;
(9)具备较熟练的AE、3D等后期特效合成软件的操作能力,能进行影片的数字合成和栏目包装工作等。
4.身心素质: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 职业能力
职业 岗位 |
工作任务 | 需具备的主要能力 |
电视 摄像 | (1) 专题(纪录)片拍摄 (2) 电视新闻摄像 (3) 演播室摄像 (4) 摇臂摄像 (5) 大型节目的拍摄 |
(1) 会根据不同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及特点合理选择使用摄像机 ,并 掌握 常见 摄像机的类型及性能 ; (2) 会写分镜头剧本,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3) 能正确的维护和保养摄像 ; (4) 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光线拍摄画面 ; (5) 能利用摄像的轴线规律和三角形机位原理合理设置机位 ; (6) 能正确对摄像中的声音进行拾取 ; (7) 能运用摄像构图知识拍摄画面 ; (8) 能合理进行摄像的场面调度 ; (9) 能拍摄各种固定和运动画面 ; (10) 具备现场应变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 ; (11) 能有一定的编辑意识 ; |
影视 后期 | (1) 影视剪辑 (2) 电视栏目后期制作 (3) 视频合成 |
(1) 了解数字视、音频的基本知识 ; (2) 了解画面构图相关知识 ; (3) 熟练掌握非线性编辑的基本剪辑知识 ; (4) 熟练掌握主流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操作技能和编辑技巧 ; (5) 具备求对素材进行转码输出的能力 ; (6) 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 ; |
影视 编导 | (1) 文案撰写 (2) 分镜头创作 (3) 活动策划 (4) 节目编导执行 |
(1) 具备各种电视节目文案策划 与 撰写能力; (2) 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 (3) 了解各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4) 了解各种演艺活动的运营流程; |
影视包装合成 | (1) 电视栏目包装 (2) 视频合成 (3) 节目包装 |
(1) 了解数字影音合成的基本知识、概念 ; (2) 具有一定的节目包装和创意能力; (3) 熟练掌握AE、PS、AI、3D等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 (4) 具备将不同类型素材进行整合的能力 ; (5)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 |
摄影 | (1) 新闻摄影 (2) 人像摄影 (3) 产品摄影 (4) 建筑摄影 (5) 平面后期处理 |
(1) 具备使用各大主流型号相机及各种灯具的能力; (2) 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 (3) 能熟练使用Adobe Photoshop对照片进行后期修图及调色; (4) 能够使用Lightroom对照片进行 RAW格式的后期处理; (5) 具备平面排版能力; (6) 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与构图、色彩常识; |
六、 教学时间分配表
学期 | 学期周数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入学教育与 军训 |
社会实践与行业参观 | 劳动 / 机动 |
||||||
授课周数 | 考试周数 | 技能训练 | 毕业设计 | 顶岗 实习 | ||||||||
内容 | 周数 | 内容 | 周数 | 内容 | 周数 | |||||||
一 | 20 | 1 5 | 1 | 2 | 1 | 1 | ||||||
二 | 20 | 18 | 1 | 1 | ||||||||
三 | 20 | 1 6 | 1 | 摄影技术与艺术 实训 平面制作 (PHOTOSHOP) 实训 |
2 | 1 | ||||||
四 | 20 | 17 | 1 | 电视摄像 实训 | 1 |
1 | ||||||
五 | 20 | 18 | 1 | 1 | ||||||||
六 | 20 | 17 | 1 | 影视剪辑艺术 | 1 | 1 | ||||||
七 | 20 | 17 | 1 | 1 | 1 | |||||||
八 | 20 | 18 | 1 | 1 | ||||||||
九 | 20 | 17 | 1 | 1 | 1 | |||||||
十 | 20 | 毕业设计 | 2 | 顶岗实习(含毕业教育) | 16 | 2 | ||||||
总计 | 200 | 153 | 9 | 4 | 2 | 16 | 2 | 3 | 11 |
七、教学时间安排表 (略)
八、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专业平台课程
序号 | 课程 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 教学实施建议 |
1 | 摄影技术与艺术 | (1)主要教学内容:摄影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摄影器材、摄影技术、摄影艺术;题材摄影创作要点。 (2)基本教学要求:认知摄影技术的发展和照相机的发展;掌握不同焦距镜头特点;掌握摄影曝光、测光方法;掌握摄影构图;掌握摄影用光;掌握摄影色彩有关知识;掌握几种类型摄影技巧;掌握摄影图片的后期处理技巧。 |
(1)建议采用国家或省推荐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 (2)以案例教学为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并结合摄影师资格认证考试教学; |
2 | 电视摄像 | (1) 主要教学内容:摄像机的发展;摄像机的类型、特点;节目制作的方式、特点;摄像机的操作使用;摄像构图;摄像用光;轴线规律和三角形机位原理;摄像的场面调度;运动和固定摄像;摄像中同期声的录制。 (2) 基本教学要求:认知摄像技术的发展;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及特点;掌握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和重要调整(聚焦、变焦、光圈、白平衡、增益、斑马纹等);掌握摄像构图技巧;掌握固定画面、运动画面的拍摄技巧及要点;掌握同期声的录制技巧;能够进行合理的场面调度和机位设置;熟知摄像的轴线规则。 |
(1)建议使用《数字高清影视摄影教程》刘益君著,四川美术出版社; (2)采用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要求学生完成专题片拍摄; |
3 | 影视剪辑艺术 | (1)主要教学与实训内容:镜头组接原理与镜头组接技巧,非编软件进行镜头组接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基本教学要求:了解蒙太奇的分类;掌握不同蒙太奇镜头的组接方法;掌握线性编辑系统的操作及使用;掌握大洋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操作及使用;能使用蒙太奇语言结合非编软件完成小段落的组接和串剪。 |
(1) 建议项目化教学模式 ; (2) 重点训练编辑和镜头组接技巧 ; (3) 加强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 ; (4) 实训周加强蒙太奇剪辑训练 ; |
4 | 非线性编辑 | (1)主要教学内容:影视后期编辑的工作规范和基本工作方法,Adobe系列软件的操作训练。 (2)基本教学要求:了解非编系统基本常识;掌握Adobe软件系统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Pr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视频粗剪—音频调整—后期调色—精剪输出的工作流程 |
(1) 重点训练主流非编软件的技能 ; (2) 突出非线性编辑工作流程 ; (3) 建议项目化教学模式 ; (4) 实训周加强剪辑、调音、调色三大核心剪辑技能训练 ; |
5 | 非线性特效 | (1) 主要教学内容:影视后期特效的工作规范和基本工作方法,使用 AE软件实现文字动画、抠像、追踪等特效技法。 (2) 基本教学要求: 了解后期特效与后期剪辑之间的关系 ; 掌握图形图像元素的表现方法 ; 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一般表现技法 ; 掌握声音元素和画面节奏的使用技巧 ; 掌握文字特效、抠像特效、三维特效的表现方法 ; 学习A fter E ffects 软件的操作方式 。 |
(1) 重点提升特效包装表现能力培养 ; (2) 建议项目化教学模式 ; (3) 多选用校企合作案例开展教学 ; |
6 | 影视调色技术 | (1) 主要教学内容: 色彩 理论和影视色彩学,影视后期调色工作流程和常用调色技法等。 (2) 基本教学要求: 构成和色彩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 了解影视配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常识 ; 掌握曲线、色阶、色相饱和度等常规调色特效的使用方法 ; 掌握 达芬奇软件 的调色方法 ; 掌握电视剧、专题片、微电影等不同题材影片一级调色和二级调色的方法 。 |
(1) 实训重点处理各种类型片的调色 ; (2) 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模式 ; |
7 | 数字包装与合成 | (1) 主要教学与实训内容:综合 3D技术和AE合成技术进行栏目包装和复杂影视特效技术的制作。 (2)基本教学要求: 了解传统影视特技的制作技术 ; 掌握AE和3D软件的高级技巧 ; 掌握追踪、反求、三维合成的技术 ; 了解栏目包装的一般表现形式 ; 掌握栏目包装的制作技巧 。 |
(1) 重点提升数字合成、数字特技、栏目包装能力培养 ; (2) 建议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教学 ; |
8 | 婚庆影视节目制作 | (1) 主要教学与实训内容:婚礼民俗常识、婚庆策划、婚庆平面和视频作品制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 基本教学要求: 了解婚礼文化与中国婚礼习俗 ; 了解常用的婚礼跟拍摄影设备和摄录像设备 ; 掌握婚礼跟拍的流程与技巧 ; 掌握婚礼视频的流程与技巧 ; 掌握平面修片和婚礼视频剪辑的制作技巧 。 |
(1)本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摄录编能力后,针对市场较广的就业方向开设的综合能力提升课程; (2)建议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教学,以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为主; |
9 |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 (1) 主要教学内容: 电视制作系统所需的基本设备,不同类型节目(重点讲解EFP)电视制作系统的设备选配与系统组建、系统调试、设备的基本使用等。 (2) 基本教学要求: 了解摄像机、录像机基本构成与性能指标;了解三大制作方式的工作特点;掌握电子现场制作视、音频设备的选配与组接方法;掌握电视特技的基本制作方法;了解电视节目制作新技术、新方法;了解现场音频制作系统的基本组成、设备特点与基本操作;熟悉常用音频采集与编辑处理、了解音频后期工作站的常用软件。、了解音频后期工作站的常用软件 。 |
(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2)建议采用现场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播室完成节目的制作,在做中学。 |
2 .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 1 ) 摄影摄像技术专门化方向
序号 | 课 程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教学实施建议 |
1 | 专题摄像 | (1) 主要教学内容:摄像专题的类型;新闻专题拍摄技巧;人物专访拍摄技巧;纪录片拍摄技巧;婚礼摄像技巧等、纪实性专题片拍摄技巧;写意性专题片拍摄技巧。 (2) 基本教学要求:认知摄像专题的类型;能够撰写写实性和写意性专题的分镜头剧本并完成拍摄;能够拍摄新闻专题片;能够做人物专访节目;能够撰写纪录片分镜头剧本并完成拍摄。 |
(1) 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分组教学 ; (2) 评价方法是以学生完成的短片为评价主要依据,或者将该课程作为学生实习前的校内实习,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总结。 |
2 | 数码影像制作 | (1) 主要教学内容:数码图片的制作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 RAW格式的冲图处理;相片排版与展板设计处理; (2) 基本教学要求:学会使用 lightroom软件进行RAW格式文件的冲图处理;学会使用PS软件对冲图后的数码图片进行精细处理:学会使用ADOBE系列的基础排版软件。 |
(1) 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分组教学; (2) 评价方法是以学生完成的实际作品为评价主要依据。 |
(2) 数字媒体艺术 专门化方向
序号 | 课 程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教学实施建议 |
1 | 电子现场制作与导播 | (1) 主要教学内容: 演播室多机拍摄技术,演播室多机切换技巧,导播技术等。 (2) 基本教学要求: 了解演播室系统的组成 ; 掌握切换台、调音台、调光台、CCU的操作 ; 掌握多机拍摄的机位架设和拍摄技巧 ; 能使用切换台进行多机位的现场切换 。 |
(1) 本课程是综合能力提升课程,着重训练学生多机拍摄和现场切换能力 ; (2) 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建议项目化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进行 ; |
2 | 数字音频技术与合成 | (1) 主要教学内容: 电视节目配乐基本技巧、音频软件的操作,音效合成与混音技巧等。 (2) 基本教学要求: 了解音乐的基本乐理常识 ; 了解电视节目配乐的种类 ; 了解专题、娱乐、新闻等类型片对配乐音乐的要求 ; 掌握声音的采集、处理、合成方法 ; 了解音效合成的一般技法 。 |
(1) 重点培养学生建立对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音乐感觉 ; (2) 加强影视配乐能力的培养 ; (3) 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建议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 。 |
九、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教学团队要求
1.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之比不超过1:30。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与本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或工程师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持过校级以上课题研究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有市级以上教研或科研成果;骨干教师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专业课程的能力,能够指导新教师完成上岗实习工作;每年1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进修。
3.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10%-30%。
(二)专任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具有数字媒体艺术、摄影、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新闻学或电视节目制作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3.具备继续学习能力,青年教师应经过教师岗前培训,并在三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 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4.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项目教学实施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和应用能力。
(三)专业兼职教师任职资格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责任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2.在广播电视传媒领域从事多年专业工作的摄影、摄像师、编辑、记者、工程师等,或在本专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
3.具有一定的专业教学经历和教学水平。
4.有保证完成兼课任务所必需的时间。
十、实训(实验)条件
根据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有线性编辑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等实训室,主要实施设备见下表(按每班40人计算):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 |
名称 | 数量 | ||
1 | 线性编辑实训室(1个) | 编辑控制器 | 30套 |
监视器 | 30台 | ||
录像机 | 30台 | ||
2 | 非线性编辑实训室 (3个) |
网络编辑教师工作站 | 1套 |
网络编辑学生无卡工作站 | 45套 | ||
MDC 服务器 | 1套 | ||
网络交换机 | 1套 | ||
显示器 | 45套 | ||
3 | 摄影实训室 30平米(1个) | 数码单反相机 | 20套 |
三角架 | 20套 | ||
测光表 | 20套 | ||
引闪器 | 3套 | ||
背景机 | 1套 | ||
单反镜头(各焦段) | 20个 | ||
4 | 演播室 40平米 (2个) | 高清摄像机 | 60套 |
寻像器 | 5套 | ||
演播室摄像机 | 5套 | ||
三脚架、云台、脚轮 | 5套 | ||
轨道车 | 1套 | ||
摇臂 | 1套 | ||
调音台 | 1套 | ||
调光台 | 1套 | ||
数字液晶监视屏、屏幕墙 | 1套 | ||
三基色冷光灯、聚光灯 | 1套 | ||
监听音箱 | 1套 | ||
字幕机 | 1套 | ||
提字器 | 1套 | ||
CCU | 5套 | ||
示波器 | 1套 | ||
矢量仪 | 1套 | ||
5 | 校园电视台工作室 20平米(1个) | 高清摄像机 | 5套 |
高清非编剪辑线 | 5套 | ||
采访话筒 | 2个 | ||
新闻灯 | 3个 | ||
三脚架 | 5个 |
十一、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
2.《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
(二)课时及学分分配
1.本专业教学总学时为5221课时。
(1)公共基础课程为1815课时;
(2)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480学时)2616课时;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例约为4:6(4.1:5.9);
(3)任选课为670学时(含社会实践9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2.8%;
(4)军训、毕业设计等其他类教育活动共计120学时。
2.本方案总学分:281学分;原则上理论教学16—18学时计算1学分,实践教学1周计算2学分,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企业顶岗实习1周计算1.5学分。
(三)公共基础课程开设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与文化课,共 108学分。
2.德育课包括必修课5门,限修课2门。必修课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分别在第1~6学期,创业与就业教育在第8学期开设。限修课为四(心理健康、环保教育、创意与就业指导、职业健康与安全、)选2,开设时间为第1、2、8 学期。
3.文化课包括必修课6门。限选课为历史、世界文化史、地理、经济地理等,可选2门。开设时间为第1~2学期。
(四)专业技能课程开设
1.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共 148 学分。实训周每周计2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摄影摄像技术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课程。
3.顶岗实习: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中的实践可以使学生较早地接触行业,加深对专业了解,增强专业意识和从业观念,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除了每学期在校内参加实训外,还须利用寒暑假时间在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1)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是职业学校学生步入行业的开始,一般安排在第10学期。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由实习单位与学校根据所在岗位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共同制订,教学活动主要由实习单位组织实施,学校参与教学管理和评价。学校应针对实习单位用人需要,组织学生定期返校,安排集中辅导和汇报交流,并要求学生选择自学或其他方式继续学习。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教师和行业内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作品的设计制作。实习结束时学校安排毕业答辩或汇报演讲。
(2)实习形式及管理:通过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等方式确定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协议。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检查指导、师生定期联系(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学生定期汇报(每两周一次)、学生实习记载(按月记载)等方式,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定期回校汇报交流,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将学生实习过程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结合起来,对学生实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4.积极推行双(多)证书管理制度,将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机结合,学生在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经培训并通过社会化考核取得与提升职业能力相关的其他技术等级证书。
(五)任意选修课开设
1.任选课程包括人文类、专业拓展类和社会实践课程,共21学分。任选课程设置侧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提升和专业岗位的拓展。
2.人文类课程共8学分:分别在1、2、3、5学期开设。包括中外文学赏析类课程、音体美艺术赏析类课程、电子商务类课程、书法绘画表演类课程、法律类课程等。
3.专业拓展类课程共10学分,分别在第4、5、6、7、8学期开设。包括广播电视媒体概论类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新闻理论课程、网络新媒体类课程、媒介运营与管理类课程等。
4.社会实践课程:安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一周,1学分。共计3周,3学分。
在选修课程开设中,应和学生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创设条件和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提供支撑。
(六)其他教育活动
其他类教育活动包括军训、入学教育、毕业设计等,每周计1学分,共4学分。
1. 军训与入学教育:为期2周,2学分。
2. 毕业设计:第10学期安排2周,共2学分。学生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关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采用毕业论文、专题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摄影摄像或影视作品等形式。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指导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
(七)其他
在执行本方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专业平台课和专业实训项目课程的课程设置原则上不得调整。